制造业生态真“香”
苹果选择中国还有一个原因是苹果的产品对精密制造的要求极高,尤其是模具技术。模具技术的完备程度决定了制造业生产的生态。
4月下旬,位于长江中下游安徽腹地的桐城市,安徽微威胶件集团有限公司内,模具生产车间和产品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。宝马、大众等车型所需的降噪降震零部件正源源不断从流水线上产出。公司董事长李斌商表示:“国际关税波动对我们基本上没有影响。”此公司主要从事复合隔声板、高阻尼隔声板等降噪降震产品的生产。在生产减震产品的同时,也生产各种各样的模具,自身生产的需求一并可以解决。
中国的模具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已成为全世界模具制造和消费的重要市场。中国作为第一大模具制造国,产值占世界模具的三分之一,2023年中国模具行业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。
针对多样化的模具需求,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,当前在长三角、珠三角等主要模具产业集群地,电子消费类产品如手机、可穿戴设备所需的精密注塑模具,以及新能源汽车用的铝合金压铸模具,正实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。尤其是在汽车零部件模具、家电模具、医疗模具和光学镜片模具等领域,无论在产业规模还是制造精度方面,我国都已跻身全球领先行列。
从矿料到特种电磁线,记者在安徽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,看到了各式各样的铜线,电磁线已经处于全球top级,专供某国际汽车制造商,凝聚了精密的工艺和严苛的技术标准。这背后,是一个“产学研用”深层次地融合、全球资源深度链接的样本。
放眼全球制造强国,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“杀手锏”:德国,以精密制造闻名,高端数字控制机床、工业自动化系统几乎是行业教科书级的存在。但你若想在德国把一个产品从设计图纸变成市场商品,还得“跨国组队”。再看美国,人工智能、芯片设计、工业软件全球领先,可它的制造地基却早已外移。硅谷画好了蓝图,最后的成品往往在亚洲拼接完成。美国有“头脑”,却缺“肌肉”。日本则是工业细节的极致代表。它能造出世界上最耐用的电容、电机、精密模具,哪怕是一颗螺丝钉都做到极致。但日本制造更多集中在产业链“点”上深耕,整体系统能力受制于市场规模、产能布局,想支撑一条完整链条的超级工程,力有未逮。
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政策引导的产业基金,实现了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张;风险投资纷纷投向智能机器人企业,提升产品研制能力;耐心资本在推动高端制造项目落地,为中国制造业从“制造”向“智造”注入长期预期。
近年来,中国政府将制造业发展摆在战略高度,围绕投融资环境持续发力。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总规模1472亿元,聚焦于高端装备、新材料等重要领域。智能工厂、关键设备升级、研发技术项目成为资本重点倾斜对象。大型制造企业开放融资平台,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共享资金和资源,形成“链式融资”生态圈,促进了地方制造业生态的逐步发展。